銀合歡

2012121223:05

 

 

〝銀合歡〞屬於含羞草科的灌木,豆科,銀合歡屬。

 

俗稱白相思子、白合歡、臭菁仔、細葉番婆樹。

 

 

原產中南美洲,台灣約於 1640 年代由荷蘭人引進,

 

其幼葉富蛋白質,先民曾以銀合歡的嫩莖葉作為牛群飼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繁殖能力強,被稱為難以防除的雜木,目前是荒地造林的主要樹種。

 

全島中低海拔之山區河邊,平地之荒地、路旁普遍可見。

 

 


 

〝銀合歡〞為不具針刺的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

 

高可達 10 公尺,樹幹通直或略為彎曲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樹皮灰白或灰褐色,小樹枝帶有稜角,先端密布灰色毛茸。

 

托葉小,早落性;葉互生,二回偶數羽狀複葉,

 

小葉長橢圓形,線形或線狀披針形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先端銳尖而有尖突,基部鈍而歪,有細柔毛,表面翠綠色,背面略帶粉白色,

 

在第一對羽片基部常有褐色的大型腺體一枚。

 

 

 

小花白色圓球狀,花序,腋出,

 

頭狀花 1~3 枚生長於枝條下方的葉腋,如生長於枝條上方,

 

有時呈總狀排列。

 

 

果實為莢果,帶狀,直而扁平,革質,

 

先端延伸成銳尖而硬的鳥喙狀尖突,基部漸狹而至果梗。

 

 

 

 

果瓣內面有橫的稜條;種子 15~20 枚,

 

狹卵形,扁平,先端鈍,基部楔形,褐色,有光澤。

 

果實變乾由綠轉為暗褐色後,果莢兩瓣裂開成捲曲狀,種子隨風飄送播種。

 



 

記錄地點 / 阿姆坪&三峽

 

參考 / 台灣植物圖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