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蘵

2011082307:28



 

 

 

平常不起眼的茄科植物,目前最近正值果期,

 

小小的莖枝間,

 

吊掛著多串的球型小燈籠,不看到也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以手按壓燈籠狀的萼,

 

果囊內空氣會爆破,發出 ㄅㄛ 的聲音,

所以也稱為〝博仔草〞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↑還記得嗎?上週分享的〝瘤緣椿象〞,

 

也是在此植物上完成部份記錄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茄科,燈籠草屬。

 

分佈廣泛各地稱呼有別,

 

俗稱苦蘵草、燈籠草、燈籠果、酸漿、燈籠酸醬、炮仔草、

 

登郎草、蝶仔草、掛金燈、博仔草、疔人仔草、

 

鬼燈籠、錦燈龍、皮弁草天泡草、洛神珠、白厚朴 ----。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〝苦蘵〞原產於熱帶美洲,

 

今熱帶至溫帶地區廣為分布。

 

台灣全島低海拔之山野、田園及荒廢地間都可見到,

 

蘭嶼也有發現。

 

一般多生於田園陰濕肥沃的地方或山坡、路旁。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一年生草本,草本蔓藤植物,

 

高約 30~ 80 公分

 

莖基部分枝,具四稜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葉互生,葉片為廣卵形或長圓形,

 

3~ 8 公分,寬 2~ 6 公分

 

基部斜圓形,先端短尖或漸尖,

 

全緣或不規則淺裂,具少數不規則的低平鋸齒,

 

葉柄長約 2~ 5 公分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全株被毛或近無毛,莖有綠、紫二品種,

 

本文介紹的為綠色品種。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花單生於葉腋,梗長 4~ 5 公分,開淡黃色花;

 

萼鐘形,基部截形,具 5 裂片,外表有毛;

 

花冠盃狀,長約 0.8 公分

 

先端五角形,淡黃色,內側有紫色斑點。

 

 

雄蕊 5 枚,花藥通常為紫色;

 

子房卵形, 2 室,花柱線形,柱頭不明顯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此植物最特殊的,

 

莫過於花謝後其宿萼增大,直接成球狀將果實包在內部,

 

5 稜,其大小約 3~4 公分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花果期為夏、秋間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
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果實為漿果,球形,包圍在黃綠色燈籠狀的萼中,

 

宿存萼在花謝後漸增大,膨大如燈籠,

 

徑達 2.5 ~4 公分,具 5 稜,綠色,被細毛。

 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嫩葉先以鹽水浸過,可消除苦味後再行炒食或煮食;

 

採成熟之果實,除掉宿存萼,洗淨後亦可生食。

 

前題是漿果成熟轉黃紅,外皮須像枯葉,才可食用。

 

口感有像小番茄。

 

 

 



 

 

據說全草可供藥用,

 

具有清熱、利尿、行血、調經、鎮咳、 解毒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