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花月見草

2011031723:46

 

 

〝黃花月見草〞並非自顧自憐的路邊野花而已,

 

因具抗海風之特性,已成為離島優良的添景植物之一。

 

「馬祖」地區近年來持續推廣,3~4月大量種植,

 

約七月盛開的〝黃花月見草〞花,猶如青草地的黃地毯,

 

與藍天相互輝映美不勝收,即便秋末仍然花開迎人。

 

 

 

拍攝地點 / 宜蘭太平山

 

 

柳葉菜科,草本植物,月見草屬。

 

俗稱:大月見草、大待宵草()、晚櫻草。

 

原產於北美洲東部向陽處乾燥沙地。

 

在台灣則分佈在北、中部中海拔開闊地,

 

包含宜蘭太平山、花蓮等較高海拔之地區。



 

 

莖直立,密生微粗毛,高 60~100 公分

 

莖生葉互生,具蓮座狀基生葉,

 

全緣、齒緣或羽狀裂;無托葉;

 

橢圓形至披針形,長 5~15 公分,向基部縮成波浪狀,齒緣至近全緣。

 

花序具平展毛,常具紅泡狀基部,並有腺毛;

 

花輻射對稱,4數,腋生於上部具較小葉子處;

 

花瓣黃變淡紅橙色,尖端凹入,

 

雄蕊 8;子房 4 室;柱頭 4 裂。蒴果,通常開裂。

 

根甘溫性,可強筋壯骨,袪風除濕。據說還能治風濕病,筋骨痛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〝月見草〞因在傍晚見月開花而天亮後凋謝,故名為〝月見草〞。

 

最早是由印第安人發現並使用,

 

數百年來成為維護身體健康的傳統草藥之一。

 

 

 


 

 

 

以此〝月見草〞為例,

 

台北「花博」及全省各地花季,所帶來的觀光熱潮,

 

觀賞性植物的需求日增,

 

大量引進外來植物的後果,加上易繁殖、易栽培管理、廣泛適應等特性,

 

均構成對農業生產,

 

以及台灣〝生物資源多樣性〞的潛在危害和巨大威脅,

 

農業單位絕不可輕忽,而應該嚴密控管,

 

才能避免日後可能引來的生態災難。

 

 




拍攝地點 / 宜蘭太平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