厲椿象若蟲

2011061111:44

 

 

一般民眾總將〝椿象〞當成害蟲或臭蟲視而除之,

 

殊不知運用此肉食昆蟲之食物鏈〝捕食效應〞原理,

 

可以有效地降低農園裡的蟲害,

 

在農業上的「生物防治法」極具潛力!

 

 

 

 

〝厲椿象〞屬於捕食性昆蟲,

 

可捕食鱗翅目及多種鞘翅目、半翅目、同翅目的幼蟲,

 

可謂是雜食性的天敵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據說在日據時代,早已經有人對〝椿象〞亞科進行研究,

 

而國外也有成功引進此法來防治甲蟲的先例。

 

 

 

 

採用「生物防治法」來培育本種〝椿象〞,

 

不僅成本低廉又兼具生態環保功能。

 

目前已經有農民,

 

將此法成功的應用在多種農作物上來防治害蟲,

 

相信未來在臺灣的生物防治科技上,

 

應該可以更積極的朝此方向來努力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厲椿象

 

半翅目 / 椿科 / 厲椿屬

 

全世界就有5,000種,光是在台灣就有100種以上。

 

分佈地區計有台灣、斯里蘭卡、緬甸、泰國、印度、馬來西亞、

 

及菲律賓、中國大陸等地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昆蟲幼期外型因與成蟲相似,所以在幼期被稱之為「若蟲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〝厲椿象〞屬於「漸進變態」的昆蟲。

 

其卵孵化為若蟲,經過4~5次的蛻皮逐漸成長後,

 

羽化成熟成為成蟲。

 

 

成蟲體長12~ 16m m,複眼褐色,

 

頭部綠色具金屬光澤,觸角末2節基部具黃斑,

 

前胸背板黃褐色,中線及兩側各具綠色的斑紋,

 

側角明顯突出,末端尖銳,小盾板近基部處也有綠色的斑塊。

 

 

小盾板兩端具明顯的黃斑,前腳脛節有葉片狀突起,

 

前腳腿節下有一枚棘刺,中後腳為黑白相間的斑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本若蟲推估約為 3~4 齡,擁有可愛的外型,

 

體背小楯板橙色及腹背中央具 4 條黑色縱斑,

 

身體帶有金屬綠色光澤。

 

 

 

 

待轉為終齡若蟲,

 

其前胸背板將變黑,中央及側緣具橙黃色斑,

 

小盾板將呈現一枚橙黃色角狀斑。

 

 

 

 

本屬 4 種,本種斑型變異大,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,

 

成蟲、若蟲均為肉食性,

 

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先麻痺獵物後再吸食之。

 

 

 

 

喜歡棲息於榕樹,主要以黑點白蠶蛾的蛹為食。

 

據〝嘎嘎網〞資料顯示,

 

5月份在北部山區有大量的族群出現,

 

     少數個體12月份還看得到成蟲。

 

 

 

 






 

 

攝影地點 / 淡水小坪頂

參考來源 / 驚奇山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