虱目魚/每週魚拓

2012060122:25

 

 

話說竇老有一位住在「雲林」台西的水泥工朋友,


家裡養殖蛤蠣,同時混養〝虱目魚〞來清除藻類青苔。


每年七月大拜拜活動,他回雲林時也都不忘邀請竇老參加,


連續好幾年的參與,和他們全家老小都變成好朋友。


 

 

 

其實竇老興趣不在吃那一餐,而是專程前往享受釣〝虱目魚〞的樂趣!

 

堅持不用甩竿,而以手竿加一條放竿橡皮繩,跟牠硬搏,


池水不深,約在30~50公分之間,


流線型的〝虱目魚〞中魚,除了快速位移,並且還會騰空飛躍,


瞬間爆發力的快感,唯有此經驗者方能體會!

 

雖然經常斷線、鈎直,同時也因此損毀了好幾支寶貝釣竿,


可是那種拉力,至今仍令人懷念!

 



 

 

本作品係竇老以〝直接拓印法〞而得的作品。

 

因為〝虱目魚〞普遍常見之故,除非是野生記錄魚,


否則大概不會有人想要以〝虱目魚〞來做拓。

 


過去竇老曾受邀「台南漁會」舉辦的一場〝虱目魚節〞活動,


原本就是要以〝虱目魚〞為對象的拓印節目,卻臨時喊卡,


無緣成就大場面的〝虱目魚〞拓印活動,殊為可惜。

 

 

 

 

〝虱目魚〞成長快速,刺多但肉味美。


竇老最喜歡乾煎、〝虱目魚湯〞,還有〝虱目魚〞粥,


說著說著口水就來了

 

 

 

 

〝虱目魚〞長卵側扁流線體型,體呈銀白色,


口小,眼有脂臉,腹面圓,


側線明顯,全身具銀白色小圓鱗,尾鰭分叉深,泳速快、爆發力強,


因為神經質,釣到之後筋疲力竭,即使放生通常也無法存活,


不耐寒,加上池水很淺,


只要寒流一來,很多〝虱目魚〞都被凍斃上了市場

 

 


 

 

根據「維基百科」所述,〝虱目魚〞之英文名稱為  Milkfish


在菲律賓叫做  Bangus,在爪哇稱  Ikan Bandeng


在澳洲稱  Salmon Herring   White Mullet


在「台灣」有時還可以聽到〝麻虱魚〞的稱呼。


 

 

 

 

 

傳說,當年鄭成功到「台灣」時,老百姓獻上〝虱目魚〞作為貢品,


鄭成功用濃濃的泉州腔問:「什麼魚?」,「什麼」聽起來像「虱目」,


百姓便以此為魚名。

 

比較合理的名稱來源是:「虱目魚」這個名稱是「西拉雅」的語言,


「台灣通史」中記載:「台南沿海事以蓄魚為業,其魚為麻薩末,番語也。」

 

在中國大陸,因「虱」字與簡化後的「蝨」字字型相同,


容易引起不快之連想,

 

故將自「台灣」引進的〝虱目魚〞重新命名為「狀元魚」銷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