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適逢外甥到家裡來,特別安排到「三峽老街」一遊。
首先參觀香火鼎盛的「祖師廟」,欣賞李梅樹大師畢生的心血結晶,
繼到「長福橋」上遠眺「三峽河」景色,再進入參觀老街風華,
結束後再轉到榕樹下午餐。
李梅樹大師畢生的心血結晶~祖師廟
三峽長福橋
長福橋上遠眺三峽河景色
三峽河水中黑影都是魚群所在
有水就有魚,有魚必有人~「三峽河」不乏釣魚人的身影
就因為數不清曾經來過幾次,因此每次走馬看花外,
也會為自己設定不同的參觀主題。沿路老婆帶著外甥逛店家,
我則選擇欣賞老街的閩南騎樓、巴洛克外觀建築、山牆上的圖騰之美、
晒太陽的麻雀、打陀螺的高手和整排的老街看板。
陀螺達人出招,神乎其技令人嘆為觀止
假日老街中經常可以欣賞打陀螺的高手神技
〝三峽老街〞依山傍水,為台灣172條老街中最長、
且保存最完整歷史價值之傳統街區。
2007以三年時間斥資3億元整建完成。
老街店家看板比較
各式各樣的老街店家看板
店家看板水準參差不齊
店家看板金屬基座共有兩款變化
LED 看板也出現在老街中
示範老街卻見店家看板以鐵線粗糙的懸吊
整體設計規劃的美感,被粗俗的招牌破壞怠盡
大毛筆成為遊客留影處
台灣小吃進入老街挑戰在地文化
宜蘭花生冰淇淋與「三峽」有何關聯呢~不解?
整建後的老街依然魅力不減,假日期間總是人潮洶湧。
對於居住北大社區之新住民而言,只要友人來訪,
〝三峽老街〞儼然成為重要的觀光景點,
也是外人認識與親體驗當地文化魅力的重要媒介。
騎樓外容許小販佔據的亂象
為保存原始風貌,特別採用三明治工法,以保存該街之建築風格。
目前高度的商業化,則已完全取代了過去的歷史人文與斑駁歲月。
這條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全臺最據規模販售藍染布的商店街,
在歷經日據的蹂躪與民國時期的產業轉型後,
終能有機會重新展現三峽民權老街,潛藏已久的商業活力!
〝藍染〞可就是標準的在地文化了
小提琴音樂秀,填補老街的文化缺憾!
雅俗共賞之街頭藝術~音樂饗宴
化緣的小沙彌見到相機,刻意揮起手臂阻擋,讓攝影的我感到有點過意不去
親子互動,到處都可看到偏重飲食文化的三峽老街。
值得相關單位重視的,
除了仍有高達八成左右的店家皆為外來引進之業別外,
逐漸消失的文化元素與雜亂的店家看板,正隨著老街的街道性格而改變。
未來如何在重建文化與商業共存共榮的衝突中,
找到永續經營與發展的明確定位,
恐怕真的是〝三峽老街〞當前最重要的課題。
玩具小販
看板上曬太陽的麻雀
懶洋洋曬太陽的麻雀,完全無視人群的存在
曬太陽的麻雀群,一副慵懶的模樣
監視器也成為麻雀棲息的處所
老街麻雀,聰明的跑到陽光處享受冬天難得的日光浴
老街的麻雀
到處可見麻雀蹤影
文化紀念館旁的高大榕樹和附生蕨類植物,成為鳥類覓食的天堂
白頭翁正在注視著我的動作是否具威脅性
相機電池終於耗盡,以覓食的白頭翁畫面收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