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趾之美《松山慈祐宮》

2011013018:47


 

位於台北饒河街觀光夜市右側。

松山"慈祐宮"為六層樓的建築,

座北朝南,廟廣六百餘坪,為三川五門三進建築。

 

 

 

結合宗教、藝術與教育的神聖殿堂,是一座美崙美奐的廟宇,

香火鼎盛,也是北台灣媽祖信仰的最大廟宇。

 

 

建宮於1753年,供奉主神為《黑面媽祖》,庇祐附近商家,

造就錫口街(今稱松山)的繁榮,宮前廣場也是居民活動中心。

 

 

相傳創建於康熙二十五年(1686)

雍正九年(1731)重修,改稱為"慈祐宮"

分別曾於乾隆、嘉慶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、日治時期、光復後進行重修

1981年正殿失火,惟神祇座像竟然完好無缺。

 

雖如此,廟方仍向政府申請予以撤銷第三級古蹟的指定,

一方面規劃重建正殿,增建東西兩側廂房,

浴火重生的松山"慈祐宮",融合古典與現代建築技巧,

石雕、木雕、剪黏、彩畫等民間藝術,

不但具傳承意義,也堪為學習忠孝節義之典故,

更是松山地區鄉土教學最佳的場所。

 


 

後殿六層,供奉不同神祇三川殿氣派大方,石雕豐富,

石獅及龍柱採用內枝外葉的雕刻技巧,龍身及龍爪為縷空雕法。

 

三川殿正門的石獅為1803年的製品,呈現雄獅張嘴,

母獅閉嘴的傳統,這對古樸的石獅,為鎮廟之寶。

 

門神採用整塊樟木雕製而成,其他木雕,

不論人物、戰騎、花卉,均栩栩如生。

 

 

屋脊及簷下,可以見到名家精緻的民俗故事交趾燒雕飾,

全部的內容皆以〝忠孝節義,教化人心〞為表現主題。

除了民俗節慶人物外,並有飛躍的花鳥,青龍等飾品。

 

個人曾收藏該交趾燒作者之作品多件,細膩精緻令人愛不釋手。

今天就特別帶領大家一窺 ~  

        葉王後代....閔系交趾燒佼佼者~葉星佑先生,

於台北松山「慈祐宮」精心製作的交趾燒作品吧。

 

台灣的交趾陶已產生不同的面貌,原來石灣窯一千兩百度的高溫燒法,
在台灣改為六百至九百度低溫燒成,
且以造型優美色彩鮮豔為特色,完全脫離廣東石灣陶偶的限制,
已成為一種具台灣特色的工藝。

 

台灣興建巍峨之廟宇時,嘉義民雄的巧手藝師-葉王,名麟趾,

在其巧手捏塑下,聲名鵲起,台灣交趾陶歷史亦隨之打開。

 

復以民間絕藝在南部寺廟的人物山水中,靈活靈現地展露,

目前台南學甲慈濟宮、佳里震興宮等仍存有葉王晚期作品,

總計近兩百件,彌足珍貴。

 

趾燒的由來,

產於廣東沿海設立南海、珠崖、交趾等九個郡有關聯,

直到明末廣東三大窯之一,以神祇陶塑人物興建廟宇以為心靈慰藉,

即今所謂「台灣交趾陶」、「燒」在日文意指「陶」,

故又稱為「交趾燒」。

 

交趾燒屬低溫色釉的軟質陶器,光澤樸實細膩動人,

其作法系先以黏土塑造出各種形象,經過一千二百度素燒後再上彩繪,

繼送入窯爐低溫燒成,集合了雕塑、色彩、釉燒的綜合技藝下,

舉凡民間故事,戲曲人物及花鳥、神仙、麒麟祥瑞、動物百姿,

令人觀之思古幽情油然而生。

 

然而交趾燒技藝隨著年代而沒落,近年來各地廟宇翻修改建,

降低成本起見,甚改以水泥或粗俗的剪貼取代典雅古樸的交趾燒。

 

相較於「慈祐宮」廟方,戮力維護台灣廟宇文化,

並提供本土藝術家創作表現及商業服務之機會,

表示最高的敬意!

 

藉此也鼓勵當今年輕一代的交趾燒藝術家,

必須致力以新的觀念和手法,

使交趾燒工藝跳出寺廟裝飾的格局,

表現台灣本土的民間陶塑故強力推薦之。



精緻細膩的交趾作品


葉星佑以交趾陶的工夫,五十多年來協助從事建廟工作,
跑遍全省廟宇不下三百餘座,

較知名的包括了三峽祖師廟、艋舺龍山寺、松山慈祐宮、

北港朝天宮、新港奉天宮、宜蘭二結王公廟等。


 

尤其是民國四十一年,前輩畫家李梅樹負責修建三峽祖師廟,

遍尋全台手藝最精湛的工匠共襄盛舉,

其中交趾陶部份便聘請葉星佑負責施工。

  除了建廟的工作外,葉星佑在交趾陶偶的製作上,

特別喜歡引桃園三結義、八仙渡海、周文王聘姜太公、麒麟送子等故事,

製作出高士、名將、神仙的造型,

華而不俗地將交趾陶藝與民間傳奇同時表現出來。


交趾細節交代毫不馬虎



一框一故事


台灣早期之民情風俗人物,栩栩如生



七爺八爺陣頭


舞龍陣頭


笑彌勒陣頭隊伍



迎媽祖陣頭


土地公


迎媽祖


群仙赴宴




天官賜福

每年農曆4月特別熱鬧,

因為「慈祐宮」信徒會輪流主辦「媽祖過爐」慶典,

來表達對媽祖的敬謝。

 

燈會情形之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