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方藝術殿堂~清水祖師廟

2011010700:27

 

清水祖師廟原名長福巖,創建於清乾隆卅四(1769)年,

在道光131833)年時因地震損毀而重建。1895年時又慘遭日軍焚毀,

四年後(1899)在地方士紳籌畫下二度重建。

 

 

第三次則在台灣光復後,

曾由已故藝術 家李梅樹 先生主導設計規劃,

他主張祖師廟該成為一座融合中國歷史、文化和寺廟藝術的廟宇,

因其本身的西畫素養,

使祖師廟又加入了西洋美術的色彩裡供奉的卻是清水祖師。

 

 

 

 

歷時60多年耗時的工程,至今還尚在建造中,其建築雕刻皆鬼斧神工,

一樑一柱都精雕細琢而成,使傳統寺廟的藝術發揮到極致

享有「東方藝術殿堂」美稱。

 

 

祖師廟頂層層疊疊地往上拼裝至燕尾屋脊,設色妍麗,造工精巧。

 


屋頂裝飾之交趾燒

 

特別值得一書的就是;其建築雕刻歷時40多年耗時的工程,

一樑一柱,都展現了中國傳統寺廟藝術的極限。

 

 


兩旁壁上及窗櫺的石雕栩栩如生,

人物姿態豐富而圓潤。


 

鎮門石獅的雕刻極靈活、富動感,尤其鬃毛、

尾毛線條轉折的曲度很活潑,兩獅中雄獅口含珠、雌獅逗小獅,

雙雙以豐富的動感在門邊迎接客人到來。

廟宇中石獅都有避邪之意。

 


 

由於清水祖師顯赫靈驗,

多年來祖師廟一直是三峽信仰與社會活動的重心,

其在建築、雕刻、繪畫上的表現,是台灣廟宇中的經典之作。

 

 

整座祖師廟乃是以木為頂、以石為基的建築,採五門三殿式的格局,

廟頂層層疊疊,每根脊上都有富麗堂皇的裝飾,

廟內則無處不雕、無處不琢。其中最精彩的是廟中的石雕、石刻,

不論就技巧與手法分析,都是民間藝術之最。

 

 

進門後抬頭仰望正上方藻井,結構完全不用一根釘子,

只是利用斗拱的搭接,層層疊疊上移到屋脊,

這是中國傳統建築中極為特殊繁雜的裝飾技術。

 



 

屋頂和屋簷下方的樑架,可說金碧輝煌、琳琅滿目,

精彩處則在樑架上的金黃色澤,這些金碧輝煌的顏色並非以油漆塗上,

乃是用又薄又小的金箔逐一貼滿。

 


 

在東西廂上面則架著鐘樓和鼓樓,兩者屋頂皆是六角形、三層簷,

屋脊上則有六條龍,而其剪粘部分更是設色妍麗、拼裝精巧。

 


 

龍柱為台灣廟宇最常見之物,

但祖師廟內全部完工時將有 156根之多,堪稱台灣之最。

 


 

廟中柱子依主題可分為雙龍柱、單龍柱、花鳥柱及有對聯的圓柱,

其中以正殿三對最為精緻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中殿前的石柱為全廟雕刻重心所在之一,細數每根柱身的雕琢,

可發現由內到外竟有三、四層之多。

中殿前以正面的三對石柱最傑出,全部採用透雕法,

具動感與立體之效,據說每對都得花去一千多個工作天才能完成。


 

這些石柱不但雕刻細膩繁複,其作工更為細緻。

 


 

廟內石材大部分選用台灣觀音山的觀音石。

 

 

石雕的表現手法融合了寫實與象徵,

並保留石材的本質原色,為民間石雕藝術的精典之作。





 

為恐爐煙燻燒、日曬雨淋,故以銅質製作。

無論銅雕、木雕、石雕皆是祖師廟最引以為傲,也最特殊之處,

大異於一般廟宇的彩繪裝飾。

 










廟中牆壁全以石材為壁,其圖案都以民間故事或歷史典故為題。

 

壁上石雕技巧,可分透雕、陰刻、浮雕。


 

至於龍柱上頭的柱斗,則是刻有希臘柱頭風味的樹葉圖形,

顯現了祖師廟中西合璧的特色。

 










 

櫺中心的爐形設計是祈福平安的寓意,

 

皆採透雕,鏤空而層次分明正好透光、透氣,又兼具安全防護的功效。




 

柱礎在鼓身的弧面上,

則依諧音雕了許多含吉祥意的圖形如 :螃蟹(甲第)、雙魚 (餘)等。

 


 

論石柱、銅柱數量,可說是全國之冠,

題材多取自中國民間故事、神話或歷史典故。

 



 

廟中石柱雕刻皆細膩繁複,

每根柱身的雕琢由內到外竟有三、四層之多,

不論就技巧與手法分析,都是民間藝術之最。

 


抽空到三峽一遊,絕對不可錯過祖師廟景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