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挖草

2012062021:35

 

 

〝耳挖草〞台灣原生植物,

 

又稱印度黃芩,立浪草、煙管草、韓信草、大力草…等。

 

喜歡陰涼潮濕的山坡及路旁環境,

 

主要分布於中、北部中低海拔山區,其中又以北部地區較多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〝耳挖草〞高約 10~25 公分,株高比〝半枝蓮〞略低。

 

舌瓣有深紫色斑點,〝半枝蓮〞舌瓣則無;

 

與〝半枝蓮〞還有特有種的〝田代氏黃芩〞,同屬於唇形科 / 黃苓屬成員,

 

為春、夏野地裡令人驚艷的小草花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兩者花朵皆會朝同一方向開放,

 

有二唇形的花萼及深長的花冠筒,花冠則從花萼的上、下唇之間伸出來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幸好此兩種的葉型及花朵色澤和斑紋,仍有些不同,尚可分辨。

 

 

 

 

〝耳挖草〞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,全株被節狀毛。

 

淡紫色的小花隨風搖曳,狀似花浪,故有「立浪草」之稱。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莖紫色方形,被有柔毛。

 

葉對生,卵狀略成闊心形,葉緣有整齊的波狀齒裂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花對生,成總狀花序,長筒形,有短柄。

 

花冠粉紫色,上唇盔狀,下唇 3 裂,

 

基部近花萼的位置略膝曲,舌瓣有深紫色斑點花朵由下而上漸漸綻放,

 

雄蕊 4 枚,兩兩對生,排列在柱頭兩側,花柱細長。

 

其筒狀花萼外觀特別,狀似盔形的杯盤,隨著果熟而增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蒴果,每室有黑色種子 4 顆,

 

果實成熟時會跟著增大閉合兩唇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種子成熟後上唇打開,種子飛散之後,萼連同大盾片會一起脫落,

 

僅留下迷你堅硬的下唇狀似耳挖小盾片,

 

狀似掏耳朵的〝耳挖子〞,因而得名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〝耳挖草〞春季為花期,初夏果熟。

 

 

 

 




 

記錄地點 / 坪林金瓜寮&三峽五寮尖山區